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化身进入或寄居于生物体内,人们很容易陷入一种决定论式的思维方式,认为存在的唯有物质和能量。正如地球科学所阐述的那样,它们本质上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状态。生活在物质世界的体验是如此强烈且令人难以抗拒,以至于人们很容易只从坚硬的物质以及支配物质的自然法则和物理定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忽略其他方面。

而这种思维方式会带来一个自然的结果,那就是认为心智及其所有的想法和观念,都是由被称为神经元的细胞所构成的物质大脑内部的电和化学过程的产物。这就引出了唯物主义的假设,即我们的全部本质就是神经递质以及流经构成我们思想、个性及一切的神经元网络的微小能量片段的复杂活动的结果,它们在神经元之间不断建立新的连接。

一旦有人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全部本质,甚至最终将其当作不可改变的事实、当作一种定律来接受,那对他们来说就很难改变自己对世界及其运行方式的看法了,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地球上的科学如此强力地推崇唯物主义及其种种解释,人们自然就容易陷入这样的思维。

觉得自己有什么资格去质疑科学,而去偏向那些很可能基于一厢情愿想法的无形的解释呢,就像地球上许多科学家所说的那样,所有涉及死后生命轮回灵体鬼魂等的精神和形而上学的观念,都仅仅是幻想的产物,是人类无法面对自身死亡时毁灭结局的一种体现,这就把所有的精神概念和知识都转化成了不过是一种用以慰藉濒死自我的应对机制罢了。

为了捍卫灵性和为了论证,我们假设这种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正确的,而我们所有相信灵界以及空灵存在层面存在的人都是在陷入一厢情愿、自我保护式的幻想之中。但即便我们只是大脑内部化学和电脉冲的结果,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来看,我们的体验也是真实的。而且即便我们在死亡时确实会面临彻底的毁灭,自我以及我们的一切都将消亡,只要我们还活着,灵性确实能帮助我们应对死亡,它也能让我们感觉自己远不止是一颗随机且无足轻重的尘埃微粒。

所以即便在那种情况下,我仍会主张,对生活采取一种灵性的态度是非常值得的,它赋予我们力量,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有价值。但唯物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并非是解释我们的意识以及万物存在的唯一方式。还存在从精神层面来解释万物的方式。

可以想见,这其中有诸多变体,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分享我们群体所持有的、由我尽己所能去解读和阐释的那一种方式。

在对泰格坦文化以及无数其他先进文明的理解中,这种方式与地球上强力灌输给人们的唯物主义方式几乎截然相反。唯一存在的事物就是纯粹意识,它存在于时空本身之外,处于一种我们竭尽所能也难以定义的状态,而距离、物质对象、所有形式的能量以及所有用于界定它们的时间框架,都仅仅是其想象和思维过程的产物。

所有的物质对象、世界、能量形式及模式都只是幻象,当一个主体对其自身的观念抱有强烈的执着时,这些幻象就会形成。按照这种看待存在以及万物存在的方式,唯一真实且始终在显现的事物就是观察者,也就是意识。

由于万物都源自那个超级观察者,所以它负责塑造和形成现实本身。而我们所有人都是那个超级观察者,因为我们归根结底是单一的宇宙意识,为了自身的扩展而扮演着众多的关注焦点。

我们每个人都是我接下来将要提及的那种意识,要牢记这一点,仔细观察这个显现过程。 尝试用非地球的科学来解释这一点的话,我们有显化理论。简而言之,该理论认为,处于放松状态的意识,比如处于深度冥想、没有杂念、只是纯粹存在的状态时,会创造出处于平静状态的以太,将其作为一种势能。

以太最好被描述为一种流体,它是意识进行显化时最初产生的事物,当意识开始思考时,就会在以太中产生波动,就如同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那样。而这些波动在以太这种介质中消散的方式就是一种频率,就如同在一个序列中,流体从发射源接收到刺激,而每个刺激之间的距离就是时间,正是它在以太中创造出了频率。当那个频率保持一致且较为复杂时,就会形成一种谐波,它在数学上是精确的。

正是这种频率的谐波会创造出一种驻波,也就是一种只要产生它的频率谐波依然存在,就不会消散且能保持高能和活跃状态的波,正如我在《意识的一体性、引力与数字宇宙》中详细描述的那样。

简而言之,意识所思所想皆会成为现实,或者说意识思考的一切就是现实,它能显现万物,万物皆源自纯粹意识。所有存在的事物,无论是观念、物质还是能量,都只是那些有意识且知晓自身有意识的存在者心智中的想法。

如果在像地球以及所有其他类似的地方,显化事物和情境需要时间,那是因为那里存在着复杂的意识动态,我们当下的愿望和欲望会被更大的集体、被我们所沉浸其中的意识之“汤”,也就是集体无意识所抑制。

这正是那些开明之人、自由思考者,那些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且不随波逐流的人,会成为他们所在矩阵中的力量节点的原因,因为他们拥有非常强大的显化力量,这种力量能够超越并胜过他们所处的集体无意识,甚至达到他们对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力超过集体无意识对他们影响力的程度。

还有一点,我们之所以似乎不能立即显化我们的愿望,另一个原因在于我们不是从头脑表层进行显化,而是从深层无意识中进行显化。

换句话说,我们显化的是我们自身的样子,而非我们想要的东西。这一点非常重要。 从更接地气、更实际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点就是,你在观察任何物体时,脑海中必然会有一套观念和解读,以便赋予该物体一个价值,对它之于你的意义做出描述。

对人类来说,椅子是用来坐的地方;对猫而言,床是它的栖息之所;对白蚁来说,木头是食物;而对蚂蚁来说,一座山就是庞然大物,我之前也提到过这点。

但正如泰格坦以及其他星际科学所认同的那样,所有物体都拥有自身的一种意识形式,而且它们并非仅仅依赖一种更宏大、更复杂甚至更高级的有意识的觉察形式,才能从以太中显化出来。从某个角度来看,如果没有人意识到一把椅子的存在,那它就只是一团能量,从我们这样的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这是成立的。

然而,那把椅子或者任何其他物体,不仅是由其他生物,比如那些蚂蚁或白蚁来显化的,也是由源自其自身的原始能量动态来显化的,因为构成它的每一个复杂结构也都拥有一种意识形式,尽管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意识形式。

比如晶体和矿物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它们非常善于在自身的分子矩阵中承载频率,许多文化都将它们视为有意识且值得尊重和珍视的存在物。 对于任何有意识的生物来说,要给任何存在的事物赋予价值,要能够对其进行描述并使其有意义,就必须将从该物体接收到的感官信息与其过往的经验进行对比,利用记忆,借助记忆将从该物体获取的感官信息与自己此前持有的某个观念联系起来,而与该物体相关联的那个观念将会决定它对于正在观察它的有意识生物所具有的价值和用处。

任何事物若没有思想赋予其形态和价值,就无法存在。哪怕仅仅是想象某个没有观察者的事物存在这样的想法,其实也已经赋予了它一种价值,而且这个概念同样也是来自有这样想法的意识。

我们的思想、愿望和欲望是我们可能会去追随也可能不会去追随的潜在选择,而这些加起来就构成了我们自身。你可能非常渴望某样东西,但它不会立即显化,因为你仍需在内心权衡自己有多渴望它,以及自己是否真的想要它。

当你足够坚持,并且专注且确定想要它时,你就会采取行动,然后它就会开始在你的生活中出现并显化出来。我们是自身注意力所聚焦之处的结果,我们是自身选择的结果,我们从自身的样子出发来显化我们的世界和现实。要留意自己想要什么、摄入什么信息以及与什么人交往,因为那将决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Mari Swa

2024年12月25日

Left Menu Icon
Cosmic Stories Collection